新产业鼓起“钱袋子” 土坷垃刨出“好日子”

——山西大宁县三多乡南堡村产业发展侧记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书记市长动态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大宁县三多乡的黄土高原上,南堡村的田埂间正悄然发生着一场蜕变。在5929亩的土地上,村民们曾经沿袭着传统的“单打一”种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连片栽植的水肥一体化大宁宁脆苹果、满足味蕾的采摘园、香甜鲜嫩的糯玉米和一簇簇木耳菌棒,还有那藏在农家庭院里的“增收密码”,使这个美丽乡村处处展现着干部群众的坚守与智慧。

南堡村党群服务中心 侯耀强摄

宁脆苹果:从连片栽植到智慧果园

2021年深秋,南堡村的180亩连片土地迎来了特殊的“新住户”——大宁宁脆苹果。这是当年全县最大的连片栽植基地,严格按照行距4米、株距1.5米的标准间距,倾注着村两委班子的心血与汗水:“咱们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水肥一体化管理的大宁宁脆苹果 张丽荣摄

“冯书记,这行距是不是太宽了?往年种玉米都恨不得密不透风呢!”当时有村民蹲在地里直嘀咕。南堡村党支部书记冯福华蹲下来扒拉着土坷垃:“这和种玉米不一样,咱栽的是精品宁脆苹果,得让阳光照到每片叶子,通风好才能少生病。你看这开沟深度,农家肥和羊粪得埋扎实,这是给苹果树打基础呢!”

如今走进这片果园,让人惊喜的是“智慧”的注入。防草布下不见寸草,水肥一体化管道在树下蜿蜒,防雹网如银纱覆顶,就连每棵树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情况,都能通过传感器传到数据平台。

“以前种苹果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今年天旱那阵子,这管子可立了大功了!”果农贾青平拧开一个控制阀,清水顺着滴灌带渗进土里:“往年旱成这样只能瞅着苗蔫,今年有了水肥一体化管理,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果树生长情况,拧开按钮就浇水,技术员说这叫“智慧农业”。

水肥一体化管理的大宁宁脆苹果 张丽荣摄

南堡村民贾青平在村委组织开会动员栽植大宁宁脆苹果时,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2021年10月份开始栽植大宁宁脆苹果,今年已经进入盛果期,从此,他就一心扑在果园里,村里组织参加培训学习他积极参加,回来后在果园里边干边学,闲暇时对照技术资料慢慢揣摩,很快就掌握了新的管理技术,如今,他成为南堡村乃至全县有名的大宁宁脆苹果种植大户,今年套袋30万个,预计收入50余万元。

“我们致力于打造大宁宁脆苹果龙头产业,全村共有阿龙村、南堡村两个集中连片果园,共计610亩,全部配套了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过滤系统、配肥系统,实现防草布、防雹网全覆盖,果路配套完善,去年总收入25万元,今年套袋60万个,总收入100余万元,80多户果农看到了新的希望。”冯福华说。

作为村里的领头人,他的抖音账号更新得比谁都勤,镜头里满是苹果的成长记录。“您这拍的不如网红好看啊!”有年轻干部打趣。他举着手机往果树丛里钻:“咱不用滤镜,就拍果子上的露水、叶片上的绒毛,城里人就认实在。你看这播放量,秋后保准能招来订单。“他心里清楚,加入合作社、对接风险中心、统一线上销售,这条链路是果农的‘定心丸’”。

木耳种植:从吕梁取经到庭院结果

“人家的菌棒能成,咱的地也差不了!”今年2月,从吕梁心言木耳基地,冯福华带着党员和两委干部一路考察,笔记本记了满满30页。

回村后召开动员会,贺迎恩的老伴第一个举手:“我家院子空着,我想试试!”有人拉她袖子:“万一赔了咋办?”支部书记冯福华接话:“嫂子别怕,我们先去学技术,菌棒钱我帮你垫,赔了算我的,赚了归您自己!”一句话,给老贺两口子吃了定心丸。

村民们正在采摘新鲜木耳。受访者供图

7月14日,木耳进入采摘高峰期,南堡村两委班子组织在村30户村民实地参观学习,支部书记冯福华给大家现场讲解木耳种植流程和技术要点,他被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石灰撒多了会不会烧菌?”有人在问。他笑着划拉手机里的照片:“您看吕梁那边就是这么操作的,既能杀菌又能调酸碱,咱按比例来错不了。“更让人叫好的是,菌渣能肥田还能喂牛羊,一点不浪费”。

村里的庭院经济可不只有木耳,57岁的单福平家就藏着另一份热闹。他侍弄着院里的30多箱蜜蜂,箱盖一打开,嗡嗡声便裹着蜜香扑面而来:“养这玩意儿五六年了,不用出远门,守着家每年稳当挣一万来块钱没问题。”他指着院角新搭的遮雨棚:“村支书说这也算庭院经济,今年收入要是能超五千,还能领补助呢!” 单福平说着,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庭院经济养蜂户尚福平展示他的土蜂蜜 侯耀强摄

玉米换代:从两茬高产到百亩蓝图

任张旺的1.3亩糯玉米刚收完第一茬,算账时在院里乐得转圈:“2200块”他把钱数给围观的村民看,“这比种普通玉米强多了,而且能种两茬,第二茬种植的油葵已经下地了!”

今年试种的0.9亩糯玉米,让曹连生成了“技术顾问”。咱们得选这种彩色品种,又甜又糯,二道贩子抢着要。”他扒开一个刚煮好的玉米,玉米粒里的浆水粘住了手指,“明年我提前半个月就下种,7月初就能上市,价钱能再涨三成!”

南堡村党支部书记冯福华向记者介绍他们新培育的糯玉米控释掺混肥料。侯耀强摄

玉米单产提升去年在南堡村试种的“先玉1483”品种首次获得成功,今年又试种了“瑞普9013”和“强盛370”。

他们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地膜覆盖、膜侧播种、种肥同播 宽窄行种植的新技术和新的的管理模式,试种效果十分明显,三多乡明年计划在全乡大面积推广。

茁壮成长的单产提升玉米。侯耀强摄

特色产业:从采摘园到光伏惠民

“把集体的事当自家事干,就没有干不成的。”冯福华在村委会议上这句话,被村民们传成了口头禅。

今年3月下旬,他和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后,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20多万元建起了一处占地10亩的采摘园,四周圈起木闸栏,按照铺设地膜种植、水肥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栽植了西梅、 鸡心果、 枣油桃、 冬枣等十几个稀有品种果树,可以满足游客们从5至10月期间来采摘各种绿色无公害新鲜果实。这种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采摘园,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生活、亲近自然的需求,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目前有几个品种的果树已经开始挂果。

冯福华向记者介绍采摘园的新品种果树。侯耀强摄

采摘园里的台湾进口贝贝南瓜正爬满藤蔓。“这一斤能卖3块,种一亩顶五亩玉米!”冯福华捏着一个拳头大的南瓜说,今年光种子就投资了4000多元,采用科学种植管理,施着农家肥和羊粪,真正的纯绿色食品,预计9月下旬就能上市。旁边的村民搭话:“书记,等丰收了咱也学直播,让城里人看着摘!”

如今,南堡村申请了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图贴在公告栏里,有人端着饭碗蹲在图前琢磨:“咱们村的民宿盖起来,我家闺女在县城学习厨师,正好能回来开饭店。”旁边的人接话:“可不是嘛,到时候采摘园里来的的游客多了,农家乐肯定火。”

采摘园里兼做套种的贝贝南瓜。冯福华摄

冯福华在采摘园里装摄像头时,有年轻人给他支招:“书记,咱们搞个认养小程序,城里人能远程看果树,成熟了咱寄过去,这叫‘云种植’。”他听得认真:“你说得对,回头请你教大伙拍视频,咱村每个人都能当主播。”

太仙河自然村的光伏发电站全景。侯耀强摄

除了采摘园以外,太仙河村占地680亩的光伏发电站,年均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每年给老百姓租金35万元左右。更让人期待的是,年轻人回来的脚步近了。“能照顾老人孩子,不用夫妻分居,谁不想在家门口挣钱?”几个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最近总打电话问家里木耳种植的事,他说“秋收后就回来”。这朴素的愿望,正随着产业的兴旺一点点照进现实。

夕阳下的南堡村,田埂上的人影被拉得很长。从水肥一体化的主导产业和多元化种植的特色产业,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到农民群众紧跟脚步,这片土地上写就的不仅是丰收的故事,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记者手记:

在泥土里长出的新希望

采访南堡村的三天里,听得最多的词是“试”和“带”。冯福华书记手机里存着两段视频:一段是2021年栽植大宁宁脆苹果树时,他和村干部一起在泥地里开沟,裤腿沾满黄土;另一段是今年木耳丰收时,老太太们坐在院里分拣,笑声脆得像熟透的宁脆苹果。这一前一后的画面,藏着南堡村蜕变的密码——干部带头"试",群众才敢"跟"。

冯福华和村民们沟通交流。侯耀强摄

在苹果园里,防草布覆盖的地面看不到一点杂草,却能听见地下水流的声音——水肥一体化系统正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果树。村民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从“靠天吃饭”到“控天吃饭”,改变的不只是种植方式,更是庄稼人对土地的坚定信心。

最感人的是村民脸上的“盼头”。任张旺说起糯玉米收入时,指节敲着炕沿算细账;曹连生望着自家9分地租出去的地块,眼里满是“明年也想种木耳”的期待;尚福平给蜜蜂喂糖水时,总念叨:“再添几箱,争取明年领上补助”;冯书记聊起未来的民宿和共享平台,随手拍下夕阳染红的果园发了抖音。

这些在泥土里生长的产业,像一根根藤蔓,正悄悄把“返乡”的梦想拉回现实。或许正如村里老人们说的:“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好日子。”南堡村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鲜活的注脚。(侯耀强 张丽荣) 

(责编:阴豪、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