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秸秆小文章,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烂秸秆变成香饽饽
——古县秸秆综合利用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深挖秸秆小文章,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烂秸秆变成香饽饽
——古县秸秆综合利用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综合利用巧,秸秆变成宝”。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可被利用的农业副产物,通过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价值潜力巨大。长期以来,古县委、县政府持续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将秸秆综合利用与防治大气污染、发展绿色农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紧密结合,坚持农用优先、产业导向、多措并举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引领和项目示范带动,加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真正将秸秆“秸”尽所能“变废为宝”,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古县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31.5万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万亩以上,全县每年产生的秸秆资源量在10万吨以上。为使秸秆变“废”为宝,古县着力在秸秆综合利用上下功夫,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杜绝了秸秆的焚烧和露天乱堆乱放等现象,促进了秸秆有效回收和高效使用,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9年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小秆大业村级集体经济增“动力”
小秸秆大产业,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活力,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而且还增了收入、带了劳力、兴了产业。
“原先这些人们看不起的‘废物’,如今变成了津津乐道的‘香饽饽’。”在旧县镇钱家峪村秸秆收储运中心谈起秸秆综合利用,负责人曹胜军一下打开话闸便停不下来。他介绍道,钱家峪村作为一个纯农业乡村,曾经是全县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较少。自从建成秸秆收储运中心后,原有现状得到了根本改变,通过秸秆收储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级集体经济也一跃成为全镇前茅。现在秸秆收储运中心年收储秸秆规模可达1万吨以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全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旧县镇钱家峪村秸秆收储运中心是旧县镇钱家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依托古县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在县农业农村局帮助下建成,也是项目收储运示范展示基地之一。该中心通过项目建设,新建储草棚675平方米2座、1820立方米储草池1座、购置机械设备7台(套),是古县专业从事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的秸秆利用龙头企业。该中心通过秸秆收储加工,使秸秆形成牲畜饲料,提高了秸秆的商品价值,使秸秆变成流通的商品。
同时,该村级集体经济引入社会资本1000余万元投资新建养牛场一座,通过“养殖企业+专业化收储企业+农户”形成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秸秆就地转化和循环发展,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效果。
古县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中,把项目建设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优先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县有3家村级集体经济参与了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建设,并且全部配套了养牛项目。通过“秸秆利用主体建设+养牛场建设”协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仅降低了饲养成本,多余的秸秆还可售卖周边散养户,极大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仅2023年一年,全县新增牛2000余头、羊5000余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显现。
古县2023年获得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00万元的资金支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置于实施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通过政策扶持引领和项目示范带动,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建设以农为主的秸秆饲料加工和收储运用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引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鹏介绍道:在项目建设中,我们根据全县各乡(镇)种植业和养殖业特点,结合区域内秸秆利用现状以及资源禀赋,突出就近就地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重点推进以秸秆收储中心(点)建设为主,按照合理运输半径,建设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范化收储组织的原则,建设秸秆收储运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全县建成了秸秆加工利用中心和收储运专业化服务组织8家,做到了全县6个乡镇全覆盖,构建了县域内全覆盖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网络,同时示范带动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深耕翻埋秸秆变废为宝增“肥力”
秸秆深耕翻埋,不仅增加了土壤肥力,还为大量秸秆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处理方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以前我们秸秆也还田,就是把秸秆打碎然后旋耕到地里。这次秸秆还田不一样了,不仅耕地翻的深了,秸秆也能全部翻下去,来年种植的时候病、虫、草害肯定就少了”,在秸秆深耕翻埋现场,一位农户说道。
古县全县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其秸秆还田面积达到80%以上,主要还田方式为浅旋。针对这种情况,古县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中,把“秸秆粉碎+深耕翻埋”作为一种主要秸秆处理技术模式,全县推广秸秆深耕翻埋作业1万余亩。通过对耕地进行深耕翻埋作业,亩节约化肥成本10元以上,粮食产量增收增加25公斤以上,亩均节本增效70元以上。同时,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环境。
为了探索构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刘红亮为组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鹏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畜牧、农机及各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为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保障。
为保证项目顺利高质量完成,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鹏亲自安排部署,并多次到项目实施基地指导工作,协调相关部门推进项目进度,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及时性和顺利实施。
“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保障项目实施效果。项目承担单位要与农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项目带来的利益,最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能长效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应用模式,打造符合古县实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李云鹏介绍,目前,通过项目实施,已经建成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合作社,收益农户达到1000余户,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格局。
综合利用经济生态环境见“效力”
随着古县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全县数万亩的秸秆实现饲料化、肥料化循环利用,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
“今年我感觉路边的秸秆明显变少了,以前一到冬季刮风的时候,秸秆吹的到处都是,自从秸秆离田或翻埋后,秸秆基本都被利用了,现在秸秆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改善环境。”一村民满心欢喜的对调查项目实施效果的工作人员说道。
古县通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推广,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升了农民对秸秆利用的认识,营造了人人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降低了秸秆焚烧的风险,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也日渐突显。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建设,不仅可增加农民收入,还增加了劳动岗位。其次,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农作物秸秆通过打捆回收,一亩地玉米干秸秆可打包35公斤草捆9—11个,亩均增收在250元左右;一亩地秸秆黄贮可产生1吨的发酵饲料,产生50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全县离田回收秸秆2万余亩,产生经济效益达到600余万元,带动从事秸秆利用的劳动力200余人。同时,在政府引导大力推动下,市场主体参与下,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设备数量增幅明显,2023年新增秸秆综合利用机械50余台。
通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古县探索出了一条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多样利用的新路径,形成了“变杆为肉”、“变杆为肥”的利用模式,在全县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长效利用机制。2023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1%,较2022年提高了5.08%。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已在古县逐步形成了循环产业链条,把原本人们嫌弃的“废”秸秆变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绿色秆”,农民持续增收的“黄金秆”,助推乡村振兴的“标志秆”。(王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