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肉牛产业“链”出乡村振兴“牛经济”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新春新气象,奋进新征程。汾西大地欣欣向荣、气象万千,全县干群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汾西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以精彩故事、感人细节和生动场景,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展现基层的新春、新春的基层,共同描绘一幅活力满满、生机勃勃的汾西新图景。

  近年来,汾西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聚焦全产业链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冬日的午后,阳光温暖。记者走进位于勍香镇它支村的众赢农牧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牛儿在棚外悠然自得沐着“阳光浴”。沿牛棚一路向前,阔大整洁的牛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处处体现着“科技范儿”。

  记者党婷雁:“史总,咱们牛场现在有多少头牛呢?”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有1300多头。”

  记者党婷雁:“我全场转了一圈,没发现几个饲养人员,这么多的牛是怎么管理的呢?您简单给我介绍一下吧。”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现在全场生产工人5个,牛场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从给牛拌料、上料、TM机拌料,装载机往里输料,包括输料车、自动清粪机、自动清扫料槽机,全部是机器。”

  科技赋能智慧养牛是牛场里的真实写照。记者看到,这里的牛每头都佩戴了耳标和电子项圈。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牛的智能项圈、耳标,可以通过电脑看到牛的呼吸次数、反刍次数,包括牛的运动量、体温,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及时地发现牛的虫牛病。”

  下午17时30分是牛的固定“晚餐时间”,牛儿们的营养晚餐也颇有讲究。牛场通过采取科学的饲料配方,将玉米秸杆和小麦秸杆进行加工,实现高效、稳定、安全饲喂管理。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牛吃的饲料,一部分粗饲料是从附近田里收回来的玉米秸杆和小麦秸杆,收回之后再揉丝、除尘,再加工做成牛的饲料。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为当地百姓创收。”

  一袋袋秸秆经过加工后变身成为一车车饲料,既解决了秸秆还田问题,又产生了经济效益。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牛场里也看不到牛粪随意堆放的现象。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现在牛场的牛粪全部拉到有机肥厂,有机肥经过发酵、杀菌,再加上菌体,制成有机肥,有机肥再还田,提高经济价值。”

  目前,众赢农牧已形成“生态养殖——科学饲喂——有机肥生产——订单销售”产业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运作。

  汾西县众赢农牧一体化产业项目负责人史靖彬:“春节过后,我们还会陆陆续续购进3000头牛,全场就会满负荷。每月保证都会有要出栏的牛,每月都会有固定收入。”

  史靖彬还告诉记者,目前,牛场1300头牛全部投保“伤亡险”和“价格险”,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汾西县委、县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力度大,让他吃下了发展的“定心丸”和“舒心丸”。

  近年来,汾西县多措并举,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依托众赢农牧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搭建起肉牛产业种、养、加产业链服务平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