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人咋护考?暖心小事一箩筐——爱心小城大宁县护航高考背后的感人瞬间
大宁人咋护考?暖心小事一箩筐——爱心小城大宁县护航高考背后的感人瞬间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华山论剑”。 蝉鸣初起的六月,伴随着似火的骄阳,当莘莘学子们在考场内奋笔疾书,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时,山西大宁这座小城曾以独有的真情与担当,编织起一张守护梦想的爱心屏障。来自公安、消防、企业、民警、志愿者的干部群众们用无言的行动演绎着一幕幕“护航高考、奉献真情”的暖心场景,让高考不仅是学子的战场,更成为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生动注脚。
“关店助考是生意账,更是良心账”
书香阁(晨光文具店)的卷帘门在高考首日清晨6点半提前落下,55岁的肖爱玲将20多箱矿泉水搬上三轮车。"从孩子叫我大姐姐叫到叫我阿姨,这是我第6次当'高考守门人'了。"她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笑道。尽管每日闭店会损失近千元的收入,但丈夫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让夫妻俩达成了默契。考场外,肖爱玲搭起的蓝色帐篷成了考生的"补给站",沙哑的"孩子,渴了来喝水",温暖着每个匆匆而过的身影。
"万无一失的承诺背后,是分秒必争的坚守"
"报告!发现考生忘带身份证!"6月8日上午,治安大队长马云鹏的对讲机突然响起。距离开考仅剩28分钟,临时制证点的民警已将崭新的临时身份证递到考生手中。“我们在每个考点配备了移动制证设备,就是要让政策的温度跑赢时间。”马云鹏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介绍,高考三天前就开始清查考点周边区域、检查考点安保措施,高考期间带领40名警力日均步行超2万步排查安全隐患,并在在考场周边实施临时性交通管控措施,增设警戒线等交通设施,优化停车秩序,做好停车管理,加强“禁鸣”管理和送考车辆管理,开展静音护考,优化导航引导,多措并举为高考保驾护航。
谈及这次护航高考的感受,马云鹏的声音突然哽咽:"看到考生走出考场时的灿烂笑容,我们所有的疲惫,都在他们平安应考的那一刻很值得、很有意义。"
“志愿精神是青春最动人的勋章”
"同学,我这件短袖没有金属扣,你换上试试!"共青团县委青年志愿者马小涛回忆起这幕时,眼眶仍微微泛红。作为大宁县100多名青年志愿者的一员,他在高考前夕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当看到穿着厚重外套的考生因安检受阻时,他立即和其他志愿者、家长一起,争相递出无金属装饰的衣物。三天来,他和伙伴们累计为考生提供了300余次文具补给。"以前总觉得公益遥不可及,现在才明白,善意的传递就在举手投足间。"抚摸着志愿者徽章,马小涛眼神坚定,"是共青团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传递温暖 。"
“他乡亦故乡:太原企业家的大宁公益情”
在考点外的"兆宁爱心服务站",印有"笔锋所至 梦想花开"字样的饮用水箱整齐排列,1200支色彩鲜艳的棒棒糖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暖的光泽。这家由太原企业家创办的兆宁公司,自落地大宁以来,始终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第一次来大宁考察时,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打动。"公司负责人感慨道,"虽然我是外地人,但大宁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高考期间,兆宁公司组织员工成立志愿服务队,在考场外搭建遮阳棚、发放饮用水,为考生和家长送去清凉;每当看到考生紧张的神情,志愿者们便递上棒棒糖,用甜蜜驱散焦虑。从留守老人的米面油捐赠,到资助留守儿童,以及给幸福小学全校儿童捐助足球、书包,再到如今的高考护航行动,这家企业用一瓶水、一颗糖的点滴关怀,诠释着"他乡亦故乡"的公益情怀。
“两代医者的传承,在考场外悄然生长”
考场外的树荫下,乡村医生贺星龙翘首以盼。当儿子贺科鑫走出考场时,父子俩默契地击了个掌。"爸,地理题有点难,但我尽力了!"科鑫擦着汗笑道。贺星龙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当年我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你在卫生室写作业,现在你要去更大的舞台守护生命了。"这位扎根基层20年的医生,将"医者仁心"的家风化作最深情的期待:"大城市不缺好医生,但咱们山里的乡亲更需要你。"
暮色中的大宁一中,路灯渐次亮起。肖爱玲收拾着空矿泉水瓶,马云鹏带队进行最后一次巡逻,马小涛将剩余物资整理打包,贺科鑫则翻开生物课本查漏补缺。不同的身影,共同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县域社会的温暖图景——在这里,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着每个角落,凡人善举的星火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璀璨星河。这场关乎千万家庭的考试,正以爱的名义,书写着一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答卷。
记者手记:
每一个护航高考的瞬间,留下的都是感动,亲历大宁高考护航现场,我深刻感受到,每一个参加高考学子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默默托举。肖爱玲放下生意时的义无反顾,马云鹏布满血丝的双眼,共青团青年志愿者马小涛被汗水浸透的志愿服,贺星龙望向儿子时充满期待的眼神……这些鲜活的个体,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而兆宁公司这位太原企业家的故事,更让我看到公益精神超越地域的力量——无需空洞的口号,一瓶水的清凉、一颗糖的甜蜜,同样能架起企业与城市、他乡与故乡的情感桥梁。
高考不仅是检验知识的考场,更是观察社会温度的窗口。在大宁,我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教育的尊重,对未来的守护。从商户的无私奉献到民警的坚守岗位,从青年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到医者家庭的精神传承,再到外来企业的大爱情怀,这些温暖的瞬间,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这让我坚信:当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点亮一盏灯,这个社会终将被光明照亮。愿这份温暖与善意,随着考生们的脚步,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张丽荣 侯耀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