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彩票基金项目落地大宁——乡村振兴路上的民生实践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山西省大宁县太古镇桑峨村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与村民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乡村发展的动人乐章。作为公益彩票基金支持的乡村振兴项目工程,这里正经历着从“传统村落”到“文旅新地标”的蜕变,而“民生红利”早已在项目推进中悄然落地。

旧屋焕新与新景崛起:激活乡村发展双引擎

走进桑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年初已完工的农产品展销点。这片由旧民居改造而来的空间,经过外立面翻新、室内功能分区设计,摇身一变成为集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线下交易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以前自家种的甜瓜、桃和杂粮、只能等商贩来收购,现在村里有了展销点,明年我们就能在这里买自产的农产品了。”桑峨村民王大姐高兴地说。

在村落另一侧,乡村旅游拓展基地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基地以“山水体验+团建经济”为定位,正在建设的儿童游乐区、防腐木栈道、蒙古包营地等10余个景点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依托自然地貌打造的“白马啸”、“恒温泉”和“打谷场农耕体验区”。“我们测算过,全部景点建成后,单日最大接待量600余人,成为西川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负责人指着规划图说道。

由农民变成“工人”:家门口的增收密码

“一天400块,干满两个月就是2万多元。”52岁的石工贺成平熟练地堆砌着栈道基石,他的双手布满老茧,干活。他是太古镇徐家垛村村民,自从参与项目施工以来已收入9800元,这相当于过去半年务农的收入总和。像他这样的“本土工匠”,在施工现场有15人,其中80%来自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

电焊工刘宇杰来自昕水镇石城村,每天清晨骑电动车20分钟就能到工地。“以前在县城打零工,活儿不稳定还常拖欠工资,现在不仅工资能到手,还能跟着外地师傅学习新技术。”他一边调试焊机一边说,眼下最大的心愿是攒钱给家里装台空调。

“肥水不流外人田”:公益项目的民生温度

在工程现场采访,看见都是当地的村民在干活。

“公益彩票基金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设定了‘双优先’原则——普通工岗100%聘用本地村民,技术岗优先录用本地‘土专家’,确需外聘的仅占总用工量的15%。”数据显示,项目开工以来,已为当地村民发放工资超30万元,人均增收近2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直接用工,项目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太古镇桑峨村便民超市老板张秉清说:“自从施工队入驻后,超市日均销售额增长40%,工人们的生活物资采购、村民接待游客的食材储备,都让咱们本地小店的生意火了起来。”

六月之约:静待乡村蝶变时

随着6月20日竣工日期临近,桑峨村的“蜕变倒计时”成为村民们的热议话题。村支书贺春宇说:“到月底前,篝火营地的石板路就能铺完,蒙古包的软装也到位了。首届‘桑峨乡村旅游节’已经开始筹备,到时候要把咱们的温泉民宿、非遗剪纸都亮出来。”

夕阳西下,余晖倾洒,站在白马啸前的桥头眺望,挖掘机的轰鸣声在昕水河岸畔不时响起。贺成平他们收拾工具时,总能望见不远处正在搭建的“太空房”民宿——那些银灰色的圆顶建筑,在晚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或许就是公益彩票基金最动人的注脚:它不仅浇筑着乡村的“硬件”,更点燃了村民心中的“火种”,让“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愿景,在这片土地上步步生花。(侯耀强 张丽荣)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