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农商银行:行走的农信丰碑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清晨的山雾尚未散尽,我背上沉甸甸的工具包,踏进蒲县蜿蜒的山路。包里,各种资料和宣传手册相互挤压,其重量远非物理可计——它承托着自山西农信诞生之初便烙印下的使命与诺言。八十载风雨如磐,那浸染了晋商“诚、信、义、利”血脉的背包精神,在蒲县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正被我们赋予崭新的时代筋骨。

背包之韧,根植于这片泥土的深处。薛关镇的王老汉,世代侍弄着几亩薄田。当我们带着“整村授信”政策叩开他贴满旧年画的老屋门时,他浑浊的眼中写满对“贷款”二字的疏离与戒备。一次次的婉拒并未令我们却步。在泥土气息弥漫的院落里,我们耐心拆解政策;在田间地头,我们蹲下身子细算投入产出。终于,一笔小额信贷如及时雨,助他引进了抗旱良种。秋收时,金黄的玉米堆满小院,他粗糙的手紧握我们的手,喃喃道:“以前只知票号老规矩,现在才懂,你们这新‘背包客’,当真把‘诚’字刻进了骨子里。” 背包的重量,因这份扎根泥土的坚韧而愈发沉实——它要求我们以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深耕乡土,以“群众性”的视角体察最细微的脉搏,将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至每一寸渴望的田地。

背包之新,闪耀在科技赋能的光华里。背包的形态在变,精神的内核却愈发璀璨。古县乡的玉露香梨产业正处转型阵痛期。我们不再仅凭双腿穿行于梨园,背包里的平板电脑成了新“算盘”。借助大数据风控模型,我们为合作社量身定制了“富农丰产贷”,精准测算其冷链仓储扩建的资金缺口。从传统的“挎包算盘”到如今的“数据画像”,背包精神在“专业性”的淬炼下脱胎换骨。当合作社负责人通过手机银行实时查看贷款进度,感慨道:“这新法子,快!准!老辈人跑断腿的事,如今指尖一点就成,可这服务的热乎劲儿,一点没丢!” 背包的进化,正是“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我们以“专业性”破题,以“先进性”为帆,在“本土性”的河床上,让金融科技之舟破浪前行,护航一方特色产业乘风远航。

背包之诚,铭刻于攻坚克难的印记上。背包精神亦是“依法合规”的盾牌与“稳健审慎”的灯塔。一次艰难的不良贷款清收,对方态度强硬。我们背包里的,不仅是法律文书,更是那份“以义取利”的金融文化基因。我们数十次登门,不厌其烦地释法明理,既坚守底线,也设身处地帮其寻找盘活资产的路径。最终,并非依靠强硬手段,而是凭借持久展示的诚意与依法办事的严谨,赢得了理解与配合。每一次迎着冷眼出门,背包仿佛更沉一分,但那份对原则的坚守,正是背包精神“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的千钧承诺。背包的勒痕,是勋章,见证我们以“依法合规”的定力,为金融的碧水蓝天垒石筑基。

夕阳熔金,背包在肩头压出熟悉的红痕。这抹红,是前辈们穿梭于太岳山间,用算盘珠响拨亮农家希望的余温;这抹红,亦是我们以移动终端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奋力挥洒的丹砂。它沉甸甸的,盛装着山西票号“以义取利”的古老信约,更熔铸着金融报国为民的赤子丹心。

背包压弯了脊梁,却挺直了农信的脊梁——它量出了我们离泥土的亲近,测出了我们与时代的同步,更称出了农信人服务“三农”那重于泰山的初心。这初心,便是农信事业穿越风雨、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