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初心”走山乡——蒲县农商银行牛勃焱用“背包精神”点亮三农路
背着“初心”走山乡——蒲县农商银行牛勃焱用“背包精神”点亮三农路
2020年入职蒲县农商银行的牛勃焱,始终以山西农信“背包精神”为指引,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三农、助力县域经济。五年间,他步履不停,用脚步丈量蒲县土地,将金融服务的暖流送入千家万户,在信贷岗位上诠释着新时代农信人的责任担当。
用“土话”连接民心
“背包精神”的核心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务实担当。牛勃焱从前辈手中接过磨得发旧的帆布包,将视其为精神的“接力棒”。2024年成为蒲城支行客户经理后,他跟随师傅曹哥首次走访偏远西坪塬村。山路泥泞,他们来到李大爷家。当牛勃焱照本宣科讲解贷款“授信额度”时,李大爷直皱眉:“啥叫授信?——说大白话!”牛勃焱一时语塞。曹哥接过话茬:“您想养10头牛,约需5万块,我们去看看您能养好,这钱就批,利息还低。”李大爷这才明白。曹哥教导:“政策要‘翻译’成家常话,百姓才懂、才信。”
回行后,牛勃焱在活页本里建起“土话对照表”:“授信”就是“能给多少钱”。再去西坪塬,他用李大爷能懂的话讲政策,老人点头赞许:“这小娃,上道了。”临别时塞给他一把新核桃。核桃香混着背包的纸墨味,成了牛勃焱对“接地气”最鲜活的诠释。
服务做到心坎上
牛勃焱发现,乡亲们需要的不只是贷款,更是身边能搭把手的人。他的背包里,渐渐多了“不务正业”的东西:帮老人交电费的零钱袋、记着外出子女电话的通讯录。
在古坡村,他帮陈奶奶填好寄给孙子的核桃快递单,还画了简易地图方便快递员。发现她社保卡消磁,第二天就绕道镇上帮她换新卡送回。陈奶奶硬塞给他一兜热玉米致谢。他成了许多老人的“临时家人”:帮独居老人充话费、提醒取药,甚至帮放学无人接的孩子联系家长。一次在西沟村,他哄好因爷爷未接而哭的小姑娘萌萌,用通讯录联系上老人。萌萌注意到他背包,问:“叔叔,有奥特曼贴纸吗?”此后,他背包里常备小贴纸,孩子们总围着他问:“小牛叔叔,今天带啥好东西?”
师傅常说:“做信贷,三分靠业务,七分靠人心。”牛勃焱深有体会:乡亲们认的不是工牌,是背包里的“实在”——是及时递来的伞,是耐心解释合同的话,是困难时出现的身影。这些“小事”,正是“背包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让贷款长出希望
放贷不难,难在帮贷户把钱用准、赚到钱。韩店村李大爷想养羊,牛勃焱先联系乡畜牧站技术员上门指导圈舍和防疫;西坪塬王大姐想扩种,他帮忙对接县蔬菜店解决销路。“他总结‘三查三帮’策略”。查人品口碑,帮建信任;查产业前景,帮规划方向;查还款能力,帮对接资源。他把信贷做成了服务,这正是“背包精神”的本分。农信的钱来自农村,自当用于农村最需之处,帮扶最需之人。看到贷款买的仔猪长大、新建大棚出货,牛勃焱觉得背包里的合同,都带着泥土芬芳和希望温度。
“老传统”接上“新路子”
作为年轻信贷员,牛勃焱认为“背包精神”需与时俱进。农村在变,年轻人回流、电商兴起,需求更趋多元。他的背包里,增添了平板电脑、移动展业终端,成了“智能背包”。
为推广智能金融,他自制“教学手册”,图文并茂展示手机银行转账、社保查询步骤,耐心教老人操作。古坡村张大爷学会手机交电费后,逢人就夸:“小牛教的法子真省事!”
如今,牛勃焱依然每日背着深蓝帆布包,穿梭于蒲县的山梁沟壑。他说:“这背包装着农信人的初心、乡亲们的期盼,更是我扎根基层的信念。”在服务三农的路上,他将继续秉承“背包精神”,用青春汗水书写担当,让金融阳光照亮每个角落。(刘伟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