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养羊 变废为“宝”——山西大宁县太古镇岭上村发展土窑洞养羊纪实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本网关注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山西大宁县太古镇岭上村,一孔孔砖砌窑洞前,洁白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翠绿的山坡、崭新的窑洞与羊群映入眼帘,处处展现出一幅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画卷。来到村头的一排羊圈旁,正在给羊添草料的马宝新满脸笑容:“以前这土窑塌了之后就一直闲置着,去年县上投资给箍了砖面,改造成新羊圈,现在里面养着120多只‘黄河滩羊’。我活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过,这破窑洞还能‘生金’!”

马宝新所在的岭上村,共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600余亩,现有73户、179人,多年来以发展果树和种植业为主。近年来,岭上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引导农民将废弃窑洞改造成圈养场地,专门养殖“黄河滩羊”,冬暖夏凉的旧窑洞不仅为羊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还为养殖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更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成为推动“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旧窑洞变身“聚宝盆”

岭上村地处黄河岸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水草资源丰富,出栏的羊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加之村内废弃土窑洞数量多、分布集中,具备发展规模化圈舍养羊的天然优势。依托这一条件,大宁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充分调研,出台政策、落实资金;太古镇党委、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土窑洞养羊的民生工程; 岭上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积极申报,全力推动废弃窑洞改造养羊项目落地生根,确定了18户村民的废旧窑洞用于发展圈舍养羊产业,在新的庭院经济发展中抢得先机。

为让村民看到圈养“黄河滩羊”的优势和市场前景,太古镇党委、政府邀请县畜牧中心种草技术员为养殖户开展专题培训,详细讲解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种草养羊扶持政策和“黄河滩羊”的科学管理养殖技术,村民们听后纷纷认可“种草养羊省事又赚钱”,主动用自家荒地种植巨菌草和黑小麦,还积极申报庭院经济土窑洞养羊项目以扩大养殖规模。

2024年,太古镇党委、政府统一规划,启动废弃土窑洞改造羊圈项目工程及配套扶持,先后投资619万元为全镇107户村民砖砌土窑洞259孔,并积极申报项目为每户养殖户提供价值1000元的巨菌草种子、复合肥与化肥,价值300元的黑小麦种子与化肥;投资修缮加固羊圈后,又为每户配备了割草机、蓄水桶和太阳能路灯,从场地到设备、从种植到养殖,全方位为农户圈养“黄河滩羊”保驾护航,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典型带动、提质增效,激活养羊业“一池水”

“利用土窑洞圈养‘黄河滩羊’,县里出台扶持政策,镇里给我们投资金,找技术、跑销路,我们村干部当然要挑起第一责任人的担子,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这种模式既节约土地资源、美化村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岭上村党支部书记王蒲说。

找对路子,跟上步子,岭上村地阔草肥、水源充足,土窑洞羊圈依山而建,羊群每天能吃到新鲜嫩草,养出的羊肉质好、营养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圈养“黄河滩羊”的队伍行列。

村民冯文亮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政府给他改造了3孔窑洞,使其变成了标准圈舍,他自己投入5万余元购买了一批种羊,开始当起“羊倌”,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在废旧土窑洞养羊切实可行,有上级支持,修窑改圈,节省了不少成本,而且窑洞夏凉冬暖,特别适合羊的生长,只要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当年发展、当年收益、当年致富,真是个好项目。”冯文亮说着,黝黑的脸庞上挂满喜悦的笑容。

采访过程中,一位养羊户主动凑上来欣喜地告诉我们,村里正在探索对羊肉进行塑封包装,精细销售,并在窑洞民宿经营农家乐搞“黄河滩羊”涮肉,提高羊的附加值,让黄河岸边的土窑洞养出‘金羊’,给他们带来真金白银。同时,计划发动带头人组建羊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专属商标,实现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产业效益,带动全镇发展土窑洞圈舍养羊产业,最终实现让老百姓共同增收致富的目标。

算账对比、效益倍增,养殖户家家“发羊财”

“以前放养山羊,辛辛苦苦干一年,除去人工成本,根本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圈养‘黄河滩羊’,7个月左右就能出栏,今年算下来能出60多只!最关键的是这圈舍养的羊肉口感好,烤全羊店、涮羊肉店都抢着要,价格也高不愁销路。去年开始圈舍养羊以来,我光卖羊、羊毛和羊绒,就多挣了四五万元,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土窑洞养羊户马瑞富蹲在羊圈前给我们算的“增收账”,把圈舍养羊的优势说得明明白白——这些好处,在村民们的“致富账本”上,更是体现得格外明显。

先说相比过去收益更高:过去放养只盯着羊肉卖钱,羊毛、羊绒不仅没人收还卖不上价钱,几乎不算进收入里;现在圈舍养的羊待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不掉膘、长势匀,不仅羊肉出肉率比以前高,羊毛、羊绒也成了“香饽饽”。每斤羊毛比以前多买十几块钱,羊毛产量从一斤多增加到2斤左右,羊绒产量也多了半斤,且均价能卖到95元以上。马瑞富今年单靠卖羊毛就收入19000元,比以前多赚了3000余元,如今光是卖羊毛和羊绒的钱,就能收回养殖成本,剩下卖羊肉的收入,基本都是纯利润。

再看更新换代周期更短:以前放羊“靠天吃饭”,水草好时羊长得快些,遇上天旱就掉膘,一年只能繁殖一次,羊要养满一整年才能出栏;现在圈舍养羊从以前的山羊更新换代为“黄河滩羊”后,有着稳定的巨菌草、黑小麦等饲草和精饲料,加上窑洞适宜的环境,不到一年就能繁殖一次,羊7个月就能达到出栏标准,生长快、上膘快,算下来养殖效益几乎翻了一番。

更重要的是省时省力、一举两得:以前放养山羊时得全天跟着羊群跑,怕羊丢、怕羊受伤、怕羊吃不饱,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圈舍养后时间规律,每天定时添草、定期防疫就行,不用再“围着羊群转”。村民们腾出了空闲时间,要么去地里种庄稼,要么去附近打零工,一份养殖产业,能带动两份收入,日子更有奔头。

如今,岭上村已有18户村民投身圈舍养羊的新兴产业之中,养羊大户存栏达200多只,大部分都在50只左右,全村总存栏量达1000余只,仅此一项,去年总收入达到15万元,今年预计总收入达到20 万元以上。

太古镇党委、政府和岭上村不仅统一规划改造场地,还对接专业技术员做好防疫与养殖指导工作,同时积极联系陕西、广州等地商家前来收购滩羊,进一步拓宽销路,解决养羊户的后顾之忧。他们在推广土窑洞圈养“黄河滩羊”不到一年,养羊户同比增收20%,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发展产业的劲头越来越足,内生动力被彻底激发出来。

在太古镇党委、政府办公室,我们了解到,该镇在去年发展圈舍养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再在其他有条件的村委新增土窑洞养羊27户,维修改造废旧窑洞57孔,预计到年底全镇圈舍养羊达到23000余只,真正让土窑洞养羊的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夜色渐浓,土窑洞里的灯光温暖明亮。养羊户们给羊群添足夜草后,互相招呼着往家走,身后的黄河涛声,仿佛在应和着黄土高原上的新希望。从废弃窑洞到“聚宝盆”,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岭上村的土窑洞里,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侯耀强 张丽荣) 

(责编:阴豪、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