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农商银行:把服务送进田间地头 让“背包精神”落地生根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金融税务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麦苗上时,闫震洲已经攥着利率表和记事本出了门。作为一名基层客户经理,他的脚步从不会局限于办公室的方寸之地——村庄里的水泥路、农户家的砖墙院、商户门前的石板阶,都是他的“工作台”。那些藏在田埂间、柜台后的金融需求,就是他每天要奔赴的方向。这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的自觉,正是农商行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色。

在存款业务的拓展中,闫震洲总像揣着“放大镜”,能精准捕捉不同客户的需求。农村留守老人对存款总带着几分忐忑,他就把利率表折成巴掌大的纸片,揣在兜里挨家走,遇到独居的张奶奶,他蹲在门槛上指着表格说:“您看这数,存一年就像在院里种棵果树,到时候准能结出‘利息果’,啥时候想吃就能摘。”张奶奶听力不好,他就放慢语速重复三遍,临走时还不忘提醒:“要是记不住,就给我打电话,我马上过来。” 连续三周上门后,张奶奶把攒了半辈子的钱交到他手上:“小闫说话实在,比存折还让人放心。”个体工商户最愁资金“转不开”,他就盯着收款二维码做文章。镇上小卖铺的李老板总被现金找零折腾得头疼,闫震洲掏出手机演示:“用这个收款,钱直接进银行卡,进货时随用随取,比装钱的铁匣子还安全。”李老板试了半月,不仅把店里的流动资金全存进农商行,还拉着隔壁商户来:“小闫能帮咱省事儿,咱也得帮他多拉客户。”老客户的需求他也记在心里:谁家存单快到期,谁家最近资金紧,都被他标在日历上。逢年过节的一条短信、雨天路过时的一句提醒,看似平常,却让客户心里暖乎乎的。靠着这些实在事,他超额完成存款目标220万元的145%,越来越多的乡亲把他当成自家人。

存款是“蓄水池”,授信就是“输水管”。闫震洲常说:“乡亲们把钱存进来是信咱,把钱贷出去更要对得住这份信任。” 为了让每一分贷款都用在刀刃上,他摸索出的“三步法”,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第一步先跟村干部、网格员“唠产业”,把各村的大棚菜、养猪场、手工作坊都摸清楚,画出的产业地图上,哪个产业有潜力、哪家农户能干事,都标得清清楚楚。第二步是“铁脚板”走访,每天走15-20户,哪怕是三伏天,他也能顶着日头钻进养殖场;数九寒天,照样踩着雪去麻花店看账本。遇到养殖大户王哥愁扩大规模缺资金,他当场掏出申请表:“你符合条件,我今天记下来,明天就给你办。”王哥后来总说:“小闫不是来放贷款的,是来帮咱找门路的。”第三步是“灯下算账”,晚上把白天记的信息分类整理,用大数据模型给客户“画像”。刘大哥的麻花店从零售转向全市配送后,资金周转突然吃紧,闫震洲当天走访、当晚算账,第二天一早就把10万元授信方案送过去:“钱今天到账,不耽误你进货。”今年以来,他已完成3个村的信息评议,放出650万元涉农贷款,这些贷款像春雨,滋润着乡村产业的土壤。

如今的闫震洲,兜里依旧常揣着利率表和申请表,有时是帮老人带的降压药说明书,有时是替商户捎的快递。有人问他天天跑累不累,他笑着摆手:“能帮乡亲们解决事儿,比啥都值。”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每天揣在兜里的,不只是业务资料,更是一份“把客户装在心里”的担当;脚下走过的每段路,不只是走访轨迹,更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的自觉。这正是农商行“背包精神”的真谛——它从不是某个具体的物件,而是“把服务送上门”的执着,是“为乡亲办实事”的热忱,是“把责任扛在肩”的坚守。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