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临汾市委会:汇聚民建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三农产经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4年时间持续帮扶将一座软弱涣散的村庄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连续3年免费教群众武术打造出龙形鞭杆第一村,2年持续投入将一座小山村打造成红色革命老区。民建临汾市委会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优势整合民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因地制宜,融合发展,找准帮扶切入口,围绕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振兴,将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成临汾民建新时期参政履职的工作亮点和品牌。

  盘活红色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散落在临汾市广大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旅游,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民建临汾市委会引导会员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打造用活现有红色资源,深挖盘活潜在可塑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路先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苏寨村位于尧都区县底镇东南方向,地处三县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特殊,东与浮山县槐埝乡燕村隔河相望,南与襄汾县大邓乡陕家坡村相邻,距市区28公里。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重点村,革命历史可追溯到红军东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民建临汾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临汾市铄信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苏寨红色文化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冰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投身乡村振兴,带动苏寨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2021年,白冰和民建会友在举办一项公益活动时,看到苏寨村红色历史底蕴厚重,具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但当地苦于资金、人才、规划等方面短缺,很多开发工作迟迟无法推进。

  白冰与村干部多次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后,拿出了村企合作的规划方案受到村里的欢迎。

  两年来,白冰个人已经投入建设资金近400万,吸纳了本村的30余名劳动力参与到红色旅游的环境维护、秩序管理、游客引导、情景剧演出中,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白冰告诉记者,通过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吸引了一批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盘活了一部分闲置资产,让革命老区焕发了新活力。2022年,苏寨村光红色文化旅游一项,集体经济创收就超过了40万元。

  白冰以红色领航、绿色发展为主线,大力挖掘“红色”,全力根植“绿色”,坚持“红绿”融合发展。目前,苏寨村与社会各界合作挖掘整理红色史料20余万字,收集红色物品及老物件3000余件,主体基本保存完整、有代表性的主院落有14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2019年至今,已接纳260余家单位、近2万人次前来参观红色遗址、接受革命教育,“红色苏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的苏寨村不仅有红色的历史,还有绿色的村容村貌,村里卫生干净了,来参观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白冰在拓展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当地小米、面粉、南瓜、核桃、土鸡蛋等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黄桃、苹果、玉露香梨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让村民们通过接待研学团、旅游团,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下一步,白冰将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着力打好红色牌、念好绿色经,奋力蹚出一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支撑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引擎。2019年民建洪洞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董白娃回村任职时,面对是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组织建设亟待扭转复杂局面。洪洞民建及时派出帮扶工作组入驻他所在的石南村,经过四年时间持续帮扶,2022年该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30万元,帮助村里建立了富硒产业园、手工粗布厂、富硒农产品加工车间,修复了村地标建筑“尧月楼”,帮助村里疏通了水渠,铺设了水管,建立了电商服务站。董白娃说:”小到村里的环境卫生清理,大到修缮村内地标建筑尧月楼,洪洞民建帮扶队的成员都参与其中。”

  石南村位于洪洞县河西地带,桃临路、京昆高速穿村而过,全村2100亩的耕地上土壤平均硒元素含量0.58mg/kg,属于富硒土壤。

  2019年1月,45岁的董白娃临危受命,被任命为辛村乡石南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面对石南村支村委组织比较松散的不利情况和一个几近停摆的村领导摊子。董白娃将村里的情况与洪洞民建进行了沟通,洪洞民建经过深入了解后专门组成帮扶工作组,为石南村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在村级组织管理中,场所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原先的石南村委会,在村子里一条狭小的胡同里,门口连车都放不下。董白娃上任虚心学习先进村的管理经验,结合石南村现状,经过艰辛探索研究,吸收班子队伍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筹措资金13万余元,为支村委配齐了会议桌椅、电子屏、投影仪、电脑、打印机、档案柜、档案盒、文件夹等办公设施,以市、县、乡党委党建要求为目标,高标准完成了两委会议场所建设,做到了文书归档、版面上墙、资产上台账、议事服务制度化、轮流值班常态化、日常管理规范化,为石南村支部党建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先后制定和规范了党建工作制度、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支村委工作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工作制度、村民代表管理工作制度、村民调解员工作制度、环卫工作制度等多项制度。坚持落实“定查评”工作目标,年初制定了支部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汇报工作进展,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在年末的组织生活会上,让党员群众打分评判。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建立了公开栏、意见箱,开通了石南村微信公众号,保证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决策权。经过一系列艰辛探索和努力,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工作有目标、任务到人头、完成有期限,形成了职责明确、积极作为、扎实工作的良好氛围,完善了石南村级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了村务组织管理和民主管理,不断提升了村务管理水平,不断推进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了党员干部与村民干事创业的极大热情,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机制引领激活经济

  石南村是洪洞河西一个人口大村,又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村子,村民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意识,在改革开放40年间,村内也曾创办过一些在洪洞县境内比较知名的民营企业,经商办厂的民户为数不少,但集体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董白娃上任以后,深刻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全体村民发家致富,主要靠走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他根据“因地制宜、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石南村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协调社会力量,招商引资、引智、引项目,成立了山西槐乡手工粗布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洪洞县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借助城市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成熟的先进技术,推动石南村集体经济的平稳增长。

  从2019年7月份公司成立以来,已设计开发粗布花样产品20余种。截止2019年12月,共加工粗布20000多米,销售粗布床单3000多件,共为集体增收50000多元。

  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利用石南村自然富硒土地资源,大力度发展自然富硒功能性农业产业,建设完善了相关基础配套设施。2019年流转种植了自然富硒黑小麦试验田30亩,截止目前已开发出自然富硒功能农产品30余种。2020年,再将流转土地2000亩,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用于种植功能性系列富硒农产品,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依据科研规划,拟投资建设包括:富硒农业科技园、富硒农产品种植区、富硒畜禽养殖区、富硒水产养殖区、富硒康养园区和汾河生态观光区的“一园五区”功能农业产业园。并依托洪洞县电子商务协会,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发挥共享经济作用,畅通销售渠道。以园区为中心,辐射延伸洪洞县汾河西岸18万亩自然富硒土地资源,打造“山西华夏硒谷”。

  民生问题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在民建临汾市委会和民建洪洞县基层委员会的支持下,董白娃带领支村委一班人和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地连轴工作,制定民生方案,讨论办法措施,协调取得上级支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石南村人居环境整治、水网改造、煤改气、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了标准化垃圾中转站一座,配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及垃圾桶等环卫设施设备,成立了村级环卫绿化队,坚持常态化保洁和雾化喷洒村内道路,完成了全村的绿化亮化工程;投资300余万元,打了深井一眼,建造了现代化不锈钢水塔一座,水网改造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的问题;煤改气、厕所改造全村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电商服务站落户石南村,村前古式门楼已竣工建成,村内主干道硬化、亮化和绿化工程、彻底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

  依法治村崇尚文明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石南村又启动了“文明乡村”创建工作。邀请了县司法局宣讲团进村进行法律宣讲,聘请了法律顾问,签订了村级法律顾问聘用合同,为依法治村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高标准建设了文化广场,围绕党建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乡愁文化“五化一体”,打造文化墙体16000余平米;为树立新村风,弘扬孝德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发出了争做石南最美文明人的倡议,筛选出了最美好媳妇、模范党员、孝德孝顺人等10名先进典型人物,并进行了表彰。举办了首届“2019年石南村消夏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村风文明的进一步好转。

  多方筹资金 修缮古建筑

  石止村有一座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楼阁——尧月楼,该楼阁设计巧妙,木构做工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1985年即被洪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使这一历史文物及石止标记性古建筑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抢救性修缮,早日实现村民多年修复的夙愿,董白娃带领村支委一班人,积极联系洪洞县文物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多次实地勘探研究,制定了尧月楼修缮设计方案,该方案已由洪洞县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批复通过。成立了尧月楼修缮项目工程指挥部,聘请了有古建资质的工程公司,全面启动了尧月楼修缮项目工程。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预计在2020年10月1日竣工,届时一座雄伟壮观、修葺一新的尧月楼将会矗立在石南村。

  厚植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民建临汾市委注重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推动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在发展乡村文化中推动乡村振兴。

  姑射山下,龙子泉旁,孕育出了龙形鞭杆文化,这里是龙形鞭杆的发祥地,正在全力打造“鞭杆第一村”。

  龙形鞭杆创始人张燕军自幼习武,创办了当地唯一一所武术学校——临汾蓝天武术学校,他也是龙形鞭杆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他在当地广泛开展公益教学,推广鞭杆文化,带动尧都区龙祠村民学习龙形鞭杆,以“武”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每天早上6点到7点半,张燕军都风雨无阻的打开抖音,免费教授大家龙形鞭杆,带动了数千名武术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跟着学习,每年寒暑假还有数百名学子慕名来到姑射山脚燕军武术学校沉浸式学习龙形鞭杆。与此同时,各地的研学团也纷纷前来感受武术的魅力。

  “龙祠村已有近百名村民成为了龙形鞭杆的教练,通过为周边小学教授龙形鞭杆增加收入。“张燕军告诉记者,前来参观学习的研学团,会居住过周边的村民家里感受这里的乡土文化和龙形鞭杆魅力,增加村民的收入。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张燕军在龙祠探索出“文旅+武术”“研学+民宿”模式,围绕形鞭杆教育打造文旅品牌,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文化蓬勃发展,促进镇域经济增长,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为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动力源泉。

  同时,组织开展龙形鞭杆文化研讨、研学、武艺培训、演艺、举办武术赛事等,切实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和群众精气神,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