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中国教育报》聚焦临汾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教育卫生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黄河落天走山西。

  这条被中华儿女誉为母亲河的河流,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自西向东奔流而行。在巍巍吕梁山脉的阻挡下,她几番徘徊,以更加激荡之势开辟出有“千里画廊”美誉的秦晋大峡谷。峡谷南段,千里黄河一壶收,造就了壶口瀑布的盛景。

  5月初,记者来到山西临汾吉县,在壶口瀑布的浪涛声里,感受传承千年的民族之魂。

  滔滔黄河水,不息民族源

  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无数诗篇记载、歌颂她的源远流长、恢宏磅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耳熟能详。

  而要说哪里最能体现黄河的特点,那非壶口瀑布莫属。在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梁衡两度到访壶口瀑布。第一次是雨季,“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第二次是枯水季节,人可以下到沟底的河床上,看到被水流“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的石头。

  记者到访的时节,正处于梁衡所写的两个时段之间,原本迥异的两幅画面就这样神奇地重合。

  水,激荡着。远远望去,只见河水排山倒海似的涌来,却看不到她的去向。走到近处水声渐大,在水雾里恍然发现,百米宽的水面骤然在三四十米宽的“龙槽”汇集,河水倾注如壶口,顷刻又在深深的沟壑里聚合,继续奔涌的旅途。

  石,静默着。上面留着水雕刻的痕迹,也印着旅人的影子。五一假期虽过,但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在壶口瀑布前的百米之内,人人都举着手机,有的拍照,有的给亲友打着视频:“这就是壶口瀑布,壮观吧!”

  而驻足片刻后,这份激动转变为庄严肃穆。黄河水前赴后继地奔流,好像要把千百年来的故事一吐为快:上古时期,大禹率领民众与滔滔洪水斗争,用13年时间完成治水大业;近千年前,岳飞饮马黄河,带领南宋军队抵抗金兵入侵……一段段沉睡在血脉里的记忆被唤醒,炎黄子孙永远不会忘记,那是辉煌历史的开端,是灵魂扎根的故乡。

  追根溯源、不忘来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山川、河流总是这样默默塑造着人们的精神气质,而教育,让这无形的力量代代传承。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临汾成立的第一所完全中学。”临汾第三中学校校长柴方说。作为临汾三中毕业生,他对母校的历史熟记于心。

  他带记者来到临汾三中礼堂。灰白的砖墙、绿色的窗框,能看出建筑的年纪。“这是临汾城区内目前仅存的一座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从建校保留至今,它就在学校中轴线上,正对着南门,校门外就是解放路。礼堂前的这棵松树也有70年啦,我读书时就在。”柴方说,“这座礼堂见证了三中学子的青春,也成为校友们的精神依托,回母校时一定要来看看。”

  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黄河”,流淌进校园。临汾三中着力构建“大思政课”,不断挖掘“黄河文化”等本地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党委书记刘建瑞向记者介绍,2019年学校成立了临汾市教育系统首家思想政治教育教研中心,推动以生为本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打造黄河精神等校本课程,将思政资源更好地辐射全市。”刘建瑞说。

  万丈英雄情,一腔报国志

  在壶口瀑布雄浑的涛声里,记者被岸上嘹亮的民歌声吸引。

  歌者叫刘爱国,一身红装、包着白头巾,腰间别着安塞腰鼓,今年68岁,来自延安。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历过插队、停工,40岁下岗后决定“发挥爱好来谋生”,便开始唱歌,从延安唱到对岸的临汾。他自学了多门外语,又学了乐谱、腰鼓、唢呐。“是黄河给了我力量。看着黄河,我就觉得振奋,人就该这样。”刘爱国说。

  告别时,刘爱国用英语、俄语和好几种记者也听不懂的语言说“再见”。随后,那高亢的歌声又伴着河水声响起。这条流淌了亿万年的长河,见证了无数豪情万丈。

  对人间的沧桑变化,黄河也始终铭记,万里雪飘中曾有一份无比炽热的凝望。

  1936年2月6日,毛泽东率红军来到清涧县袁家沟,他登上海拔千米的塬上为红军东渡考察地形,被大好河山震撼,提笔写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与壶口瀑布距离100余公里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详细记载着这次重大胜利。馆内展示的一张张照片里,那风流人物是稚气未脱的青年,是淳朴的村民,他们的眼神里都是同一个信念: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实物,有军装、军帽,也有木桶、竹篮,上面满是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印记。

  来到第五展厅,记者看到了永和今日新貌:2020年永和县正式脱贫摘帽、县第一高级中学新建落成、光伏产业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一代代中华儿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接续奋斗,砥砺前行。黄河水不负深情,今天的中华民族,正走在“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上。

  这样的感受也正激励着山西的年轻一代。

  永和红军小学五年级学生任翌媛在参观时看到了一口特殊的井。“当时,老百姓打水要走很长一段路,毛主席特地挖了一口井。看到红军井,我觉得特别亲切。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任翌媛在学校的演讲活动中,把红军井的故事搬上了讲台。

  远处,黄河乾坤湾的河水滚滚向前,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的檐铃发出清脆的声响。

  展厅最后写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继承红军意志、发扬红军精神,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泱泱母亲河,巍巍中华魂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最能体现黄河不羁的品格,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灵感也由此而来。

  1938年11月1日,诗人光未然东渡黄河转入山西吉县。民族危亡之际,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直击他的心灵。就是那天,《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灵感诞生了。次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唱响了全民族奋勇抗争的最强音。

  铿锵旋律穿越历史,久久飘扬。今年4月,为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五洲同声唱黄河”交响音乐会举行,以壶口瀑布为首站,相继在永和县乾坤湾、延安保育院剧场、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和清华大学演出。

  永和红军小学少年黄河合唱团的学生们在乾坤湾演唱《保卫黄河》。歌声响起的那一瞬间,校长常爱红潸然泪下,手抖得拍不好一段视频。

  2019年,永和红军小学成立了由52名学生组成的少年黄河合唱团。《黄河大合唱》形式复杂,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负责指挥的永和红军小学教师吴建伟精心选出主旋律,并给学生慢慢渗透乐理知识、练声技巧等,其他教师也都来帮忙,学生们都是抽出休息时间练习,经过1年多的排练,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专场演唱会。

  一首歌的力量有多大?

  常爱红时常腿疼,医生让她好好养,但她忘我地投入工作,总是学校最早来、最迟走的那个。老师们和她开玩笑:“你的名字是爱红,好像就是为永和红军小学而起的。”背后,则说她像永和的张桂梅:“常校长热爱学生、严格治校、不怕苦不怕累,她身上就有《黄河大合唱》歌颂的那种精神。”

  “以前总觉得大城市好,现在我们有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永和红军小学副校长任艳红介绍,2019年学校挂牌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便成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校园里,红色人物塑像讲述着红军东征的故事,师生用剪纸作品记录红色历史,“红色情景剧”“寻访红色足迹”等活动相继举办……教师们都很提气。

  吴建伟说:“第二届合唱团有三四百个孩子报名。”

  终有一天,孩子们会在歌声里明白,黄河赋予我们物质的富足,更铸造了精神的风骨。

  今天,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踏遍黄河上中下游九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总书记说:“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殷殷嘱托,寄托着儿女们对母亲河的深情与守望。小浪底水电站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启动;老工业矿区退盐还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母亲河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几年变化真的很大。”临汾三中语文教师岳荣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她与记者一路同行,途中感慨了好几次。“以前,山是裸露的。你看现在,基本被植被覆盖了。”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生生不息,是为中华。

  壶口瀑布所迸发的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伟力,源源不断地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里,流淌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田。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树伟易鑫苏峰林焕新单艺伟王佳实原载5月21日《中国教育报》)

(责编:阴豪、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