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屈光档案筑起近视防控线 以“工匠精神”点亮万千双眼——记尧都区眼科医院验光师杨志娟用专业与温情书写光明故事
用屈光档案筑起近视防控线 以“工匠精神”点亮万千双眼——记尧都区眼科医院验光师杨志娟用专业与温情书写光明故事
“杨大夫,我恢复得特别好!现在不用再戴厚重的眼镜了,生活和工作都方便了很多!”近日,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验光师杨志娟的抽屉里又多了一封手写感谢信。写信人候雨晴是她追踪治疗十三年的弱视患者,如今通过半飞秒手术成功摘镜,视力恢复至1.2。信中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段跨越童年的医患情谊,也折射出一名基层验光师深耕视光领域近三十年的坚守与担当。
“小时候每次来做弱视训练,杨大夫都会笑着鼓励我,像家人一样。”候雨晴在信中回忆。六岁时,她被确诊为弱视,在杨志娟大夫的指导下坚持遮盖疗法和视觉训练。彼时,年幼的她常因治疗枯燥而闹脾气,杨志娟便用卡通贴纸奖励她的配合,甚至手绘“视力进步表”让她直观看到改善。
这份守护并未因候雨晴成年而终止。2023年,即将上大学的候雨晴因近视困扰前来咨询,杨志娟综合评估其角膜条件后,建议实施半飞秒手术。“术前她拿着眼球模型一点点讲解,连激光扫描的声音都模拟给我听。”候雨晴写道。术后复查时,杨志娟大夫仍保持着一贯的严谨:从眼药水的使用方法到电子屏幕的观看距离,事无巨细地叮嘱。如今,已经站在大学校园享受清晰视界的候雨晴在信末动情地说:“您不仅是我的医生,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光明向导’。”
“我们是很特殊的工作,和普通看病不一样。”杨志娟常常这样形容验光师职业。在她看来,这份“特殊”既体现在与患者长达数年的陪伴式诊疗中,更蕴含在对近视防控体系的科学构建里。
走进杨志娟的诊室,一台台精密验光设备旁总摞着厚厚的档案册。这是她为每位患者建立的“屈光发育档案”,包含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十余项动态数据。“近视防控,数据是基石。”作为临汾市近视防控宣讲团成员,杨志娟深知责任重大。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超50%,而山西作为教育资源密集省份,防控形势尤为严峻。为此,她带领团队推行“三查三对”工作法:查原始数据、查增长曲线、查用眼习惯;对标国家标准、对照个体差异、对比防控效果。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在9岁患者小林身上得到印证。2021年初检时,小林眼轴年增长达0.8毫米(正常值应小于0.2毫米)。杨志娟立即启动“红黄绿”三级预警机制,为其定制角膜塑形镜联合红光治疗方案,并每月跟踪复查。两年后,小林的眼轴增速成功控制在0.15毫米/年。“杨大夫的档案就像视力‘天气预报’,让我们提前干预。”小林父亲说道。
“杨大夫说话‘接地气’,但技术一点不含糊。”同事王医师提到一个细节:为精准验配离焦镜片,杨志娟会在不同的光照下认真核对数据变化,误差严格控制在0.1毫米内。这种“工匠精神”让医院验光配镜满意度连续五年达98%以上。
在杨志娟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许多小纸条——有画着笑脸的儿童涂鸦,也有家长手写的感谢寄语。候雨晴的感谢信只是其中一封!那里已整齐排列着二十余封类似信件。
“每封信都是一个患者的故事,提醒我们验光仪里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如今,杨志娟正将经验倾囊相授给年轻团队。同时张医师记得,第一次独立验光时,杨老师让她反复测了七次数据,“她说我们手上握着别人的未来,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夜幕降临,诊室的灯常亮至八九点。杨志娟和同事们仍在核对当日数据,电话回访术后患者。窗外,城市的霓虹渐次点亮,仿佛与这一方光明天地遥相呼应。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抢救,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无需豪言壮语的宣誓,却在方寸验光室写就最动人的医者仁心。(张萌)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