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汾西美食遇上非洲烟火:汾西青年牛伟华的跨洋奋斗记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汾西>>社会民生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遥远的非洲国家安哥拉,山西汾西籍厨师牛伟华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阿牛”。8年来,他用一锅一勺将汾西味道带到异国他乡,用镜头记录非洲风土人情,不仅慰藉了同胞的乡愁,更让中国面食文化在非洲落地生根,成为连接中非得“民间使者”。

2017年,30多岁的勍香镇里庄村青年牛伟华,为扛起家庭责任,改变人生命运,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打工路,这一走,就是整整8年。

牛伟华:“当时我30几岁,觉得农民想改变人生命运特别难,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争气,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也不是甘于平凡的人,总想做出点名堂,给弟弟妹妹们做个榜样,在这个家族要想兴旺,总得有一代人去付出,于是我就决定‘铤而走险’,去非洲打工。”

初到非洲,语言不通、环境陌生、饮食差异成了“三座大山”。但凭着汾西人骨子里的坚韧,牛伟华从最基础的做饭工作干起。当时,在安哥拉的山西人并不多见,山西菜系也尚未被广泛认可。然而,牛伟华制作的汾西菜肴和面点,却如同一股清流,为当地人打开了新认知。他们惊奇地发现,面食原来可以如此新鲜、多样,各种口味的菜肴,让他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口感。

牛伟华:“其实在安哥拉,当地人吃的食材很简单,一般吃的木薯、花生、香蕉、辣椒酱、黑豆,完全没有见识过咱们中国的刀削面、烙饼、油条。我去了之后,也曾经参加过一些美食节,相当于国际美食节,有俄罗斯、日本好多人同台竞技,当展示中国的刀削面配上西红柿鸡蛋或者炸酱的时候,他们是赞不绝口,最后还展示了中国用面吹气球,他们看到特别惊讶。当时,我感觉也有一种自豪感,能把山西的面食带出国门,让他们领略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略到山西的面食文化,我个人作为一个农民工,感觉挺有一种自豪感。”

工作之余,牛伟华用短视频记录非洲生活,从风土人情到自身酸甜苦辣。意外走红的还有他搭建的“汾西式”土炉灶,没有专业工具,他用泥土、石块就地取材,把汾西老家垒灶台的手艺带到非洲,这个充满“汾西智慧”的土炉灶,不仅高效解决了做饭难题,还成了非洲人争相学习的“网红神器”。他将搭建过程拍成视频,网友们纷纷点赞:“这是把中国基建精神刻进DNA了!”

 

牛伟华:“在非洲这个国家,生活比较单调,做短视频也是一种苦中作乐,能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后来,我感觉把短视频的播放量更扩大一些,让咱们中国人,山西人,尤其是老家的汾西人能够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也希望我这种精神能感染到很大一部分人,有勇气有胆量走出国门。目前,我的抖音账号有10.8万左右的粉丝,每天尽量找一些素材,接触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希望给大家更好的展示一些非洲文化。”

8年过去,返乡探亲的牛伟华,已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变得沉稳、坚毅。

牛伟华:“每次回到故乡,总有一种亲切感,一种踏实感,看到父母健健康康,看到家人团团圆圆,感觉人生值得,感到人生还要奋斗,还要不断努力。”

(责编:阴豪、林晓庆)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