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簌”秋风穿过太德乡堡村村委李家岭自然村的苹果园,枝叶摩擦的声音裹着果香,飘荡在卸苹果的王艳丽耳边。此时,她和丈夫的身边摘下一筐鲜红的宁脆苹果,树上的枝叶拂过凌乱的头发,那灿烂的笑容里,藏着她和丈夫厉学民一起栉风沐雨,起早贪黑发展宁脆苹果的感人故事。
采访那天,我们漫步在“万亩垣”太德乡的土地上,厉学民的苹果园里,脚下松软的黄土、鼻尖萦绕的苹果清甜和风里都带着笑意——当看到王艳丽的指尖拂过苹果果皮,掌心老茧与果实鲜嫩的奇妙对比,就能想像到那纹路里藏着的坚韧,比苹果本身更动人。
于是,一位全力支持丈夫栽植嫁接大宁宁脆苹果树,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帮助村民致富的“贤内助”的形象一步步朝我们走来。
军装叠起,初心扎根黄土地
故事的开头,是王艳丽的丈夫厉学民把军装叠进衣柜的那年。记者初见厉学民时,他穿着沾着泥土的外套正在装苹果,浑身上下透着军人的特质与干练。趁着午间休息的间隙,聊起当年辞职回村的往事,他从抽屉里翻出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装,指尖划过肩章:“退伍时就想着,不能忘了根。”
厉学民于1995年参军,2016年入党,1998年退伍返乡后,本该在企业管理岗位上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妻子王艳丽也十分满足地说:“这日子够踏实了”。
可就在回村后的一个晚上,厉学民盯着窗外的“万亩垣”,突然动员妻子:“艳丽,咱们在村里种苹果吧!”
王艳丽手里的针线顿了顿,眼圈一下子红了:“你疯了呀!放着轻松的日子不过,非要在地里流血流汗!咋就忘了之前干养殖、跑运输受的苦了?”厉学民攥着她的手,带着坚定的语气说:“我是退伍兵,也是党员,‘一日从戎,终身士兵’,脱下军装,就得建设家乡。”他声音不高,却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王艳丽瞅着他眼中的犟劲,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行了,你要干啥,我跟着。”
这次接受采访的王艳丽笑着说:“当初我哭着反对,可看他半夜对着地图琢磨果园规划,就知道这股劲拧不过。”
外出取经,政策送来“及时雨”
2021年春天,大宁县科技中心组织部分果农去陕西参观考察,王艳丽和厉学民跟着去了。站在乾县的苹果示范园里,厉学民捏起一个“秦脆”苹果,咬下去“咔嚓”一声,甜汁顺着嘴角流。技术员笑着说:“这品种比红富士好管理也好吃,上市早,现在市场上极少,发展前景好着呢!”
王艳丽也尝了一口,脆甜的滋味让她眼睛亮了:“咱堡村的土壤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栽植这个品种准行!”巧的是,回来就听说县上在2017年聘请专家对“秦脆”苹果进行改良试验,培育出的大宁宁脆苹果在全县小范围试验种植取得成功,决定要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发展,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高兴劲没过,资金就卡了壳——买树苗、备化肥,哪样不要钱?王艳丽从屋里拿出一本泛黄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21年的预计支出:“这是计划买第一批树苗的钱,当时凑不够,还得找亲戚们去借。”
就在夫妻俩愁得几乎失眠时,村支书敲开门:“县里的扶持政策下来了!树苗、接穗、化肥都是免费提供,以后还帮咱安装滴灌和防雹网!”厉学民“腾”地站起来,声音都颤了:“真的?那咱明天就开工!”
农历二月,春寒料峭,李家岭村的塬面上还透着一丝丝寒意,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王艳丽和丈夫就扛着铁锹进了地。厉学民开着三轮车,往返在养殖场和果园间拉水,发动机“突—突—突”的声音在田野里回荡;王艳丽在地里挖坑,一锹下去溅起许多碎土,没多久棉袄就被汗浸湿贴在背上。有次她直起身揉腰,看见厉学民正用袖子擦额头的汗,阳光照在他鬓角的白头发上,晃得她鼻子发酸。
一个月后,22亩果园里栽满了2000多株大宁宁脆苹果树苗,风一吹,嫩绿的芽儿“晃晃悠悠”,像在跟他们打招呼。夫妻俩坐在田埂上,分吃一个馒头,王艳丽笑着说:“你别说,看着这些苗,倒不觉得累了。”厉学民也笑:“以后这就是咱的‘绿色银行’!”
换头嫁接,顶住压力闯新路
可2022年春天,“绿色银行”差点没办下去。夫妇俩要把10亩快结果的红富士全锯了嫁接大宁宁脆苹果树芽。走在果园里,厉学民指着一棵粗壮的果树:“这是2022年嫁接的,当时锯红富士枝时,我妈三天没跟我说话。”他伸手摸了摸枝头的新芽,“你听,风一吹,叶子‘簌簌’响,这在我听来,比啥都好听。”
回忆前几年刚开始嫁接大宁宁脆苹果时,王艳丽的婆婆拽着儿子的胳膊,眼泪掉在衣襟上:“碗口粗的树要锯掉?这不是胡闹吗!眼看就要收果子了,你这是把钱往水里扔啊!”村里的人也围在果园旁议论纷纷,声音飘进王艳丽耳朵里:“学民怕是疯了吧!好好的红富士不要,搞啥新品种?”“就是,到时候赔了,看他咋收场!”
王艳丽夜里翻来覆去,扯着厉学民的衣角:“要不……咱再想想?万一赔了……”
厉学民坐起来,把账本摊在她面前,指尖点着数字:“你看,宁脆一年栽树、两年挂果、四年盛果,市场价能到8-10块一斤,是红富士的两倍多。现在不换,以后更难!”他顿了顿,握住她的手:“相信我,咱不能瞻前顾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二天,技术员来了,带着嫁接工具进了果园。王艳丽和厉学民跟着学,指尖被树枝划破了也没在意,晚上回到家就对着技术资料一步步地学习、琢磨,灯光下,两人的影子凑在纸上,像当年在部队里研究战术的厉学民,又像当年跟着他学写字的王艳丽。两天下来,1000多株果树全部嫁接成功,枝头裹着的塑料膜在阳光下闪闪闪发光。那年秋天,他们又新栽了12亩,从此,46亩大宁宁脆果园在李家岭村的塬上扎了根。
传技带富,合作共赢聚民心
要让果树结好果,技术必须要跟上。果树栽植和嫁接完了之后,每天天不亮,王艳丽和丈夫就进了果园,拉枝、修剪、施肥、打药,跟着技术员一步一步学。有一次,技术员教他用智能灌溉设备,厉学民拿着遥控器,按错了键,水“哗哗”地流,他急得满头汗,王艳丽在旁边笑:“别急,咱再学!”慢慢地,他们成了村里的“土专家”。
村民们来取经,厉学民就把技术资料分给大家,王艳丽则手把手教修剪:“你看,这枝得斜着剪,才能通风透光……”不远处,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嗡嗡”运转,村民李大叔扛着锄头路过,笑着打招呼:“要不是学民两口子带咱种宁脆,咱哪能有现在的好日子!”
2022年,堡村180多亩大宁宁脆果园的果农要成立合作社,大家一致选厉学民当理事长。他站在人群里,声音洪亮:“我一定给大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咱都靠宁脆过上好日子!”台下的王艳丽看着丈夫充满自信的面容,想起当年他说要回村种苹果的模样,眼眶又湿润了,这次是笑出来的眼泪。
硕果满枝,甜了日子映初心
辛苦不会白费汗水不会白流。2024年秋天,厉学民夫妇俩的46亩果园丰收了,他们把苹果轻轻地地摘下来放进筐里,装了满满一卡车。最后算下来,产量突破3万斤,优质果均价超8元,收益高达30万元!今年又出售7000余斤,地头价8.5元以上。王艳丽拿着账本,手都在抖,厉学民的声音里满是笑意:“你看,咱成功了!”
采访结束时,王艳丽执意要给记者装一袋刚摘的宁脆苹果。坐在地头,咬下一口,“咔嚓”一声脆响,甜汁瞬间溢满口腔。王艳丽看着满园果树,眼里闪着光:“你看这苹果红不红?这都是咱堡村人日子的颜色。”
如今再去堡村,600多亩宁脆园连成片,100多亩已经挂果,300多亩果园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嗡嗡”的机器声里,是果农们的笑声。离开堡村时,夕阳正洒在果园上,连片的果树像披上了金纱,笑声随着风飘得很远。
王艳丽经常喜欢坐在果园旁的田埂上,看着满枝红彤彤的苹果,微风穿过枝叶,又传来“簌—簌——簌”的声音,她又一次想起丈夫当年的话:“脱下军装,建设家乡。”她攥在手里的宁脆苹果,香味在空中飘洒,心里也甜——这甜,是苹果的甜,是心中的甜,是幸福的甜,更是丈夫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初心。是啊!这一对苹果夫妇的坚守,还有堡村人共赴好日子的致富劲头,也是“塬上宁脆红”最动人的底色。(侯耀强 张丽荣)
编辑: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