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无国界 热血铸丰碑

——临汾市人民医院几代人跨越45年的援非故事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临汾频道>>教育卫生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平阳大地春意浓,白衣执甲万里行;

  不畏关山艰与险,冰心一片赴征程。

  4月21日上午,中国(山西)第22批援喀麦隆医疗队、临汾市人民医院援非医疗队11名队员集结出发,奔赴遥远的非洲大地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对于市人民医院而言,接受援非任务并非首次。自1977年,姚祥文作为该院(原临汾地区人民医院)首位援助非洲的医生踏上广袤无垠的非洲大地,便开启了该院的援非历程。时光荏苒,回首漫漫援非路,市人民医院几代援非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铸起一座临汾援外医疗事业的历史丰碑!

  44年前,他长眠在遥远的非洲大地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自身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对非洲国家的友好援助,援助项目涉及农业、水利、交通、文教、卫生等领域。

  1977年3月,原临汾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医师姚祥文作为保健医生随中国援坦桑尼亚姆索尔瓦农技组去执行援非任务。1978年12月13日,姚祥文在坦因公牺牲,被安葬在当地“中国援坦专家公墓”内,时年42岁,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一次远行,成为永别。他告别了世界,却从未真正远去。

  “这是我父亲的墓碑,前段时间,有朋友去坦桑尼亚出差时,代我们去他的墓碑前祭拜。”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病区内,姚祥文的女儿、骨科副主任护师、病区护士长姚云英打开手机里的一个视频,隔屏抚摸着父亲的“墓碑”,眼泛泪光。40多年过去了,对父亲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愈加浓烈……

  姚祥文1964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后在原晋东南中医学校任教,1974年调到原临汾地区人民医院工作。当时他一个人在临汾,家人都住在洪洞县左家沟公社西姚头村。每次他回到村里,都会有很多村民上门找他看病。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父亲姚祥文多才多艺,会画画,家里过年贴的年画都是他自己画的,会照相,给他们留下许多儿时的美好瞬间。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所以父亲最疼我。那年父亲出国,我和爷爷去火车站送他,没想到那一次却成了永别。父亲去世时,我只有7岁。记得那年冬天,家里来了很多人,他们说父亲在非洲因车祸去世,听到噩耗,母亲哭得很厉害,不吃不喝一直在炕上躺着……过了几天,我们全家人坐大巴到临汾参加追悼会,那天,我看见很多人胸前戴着白花,袖子上缠着黑纱。那时的我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姚云英哽咽着说,“长大后,虽然明白了死亡的含义,但是我一直幻想着,是不是父亲有什么特殊原因没能回来?有一天他会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直到去年,我在医院档案室找到了父亲的档案,看到当年在坦桑尼亚为他开追悼会时的照片,才不得不相信,父亲确实离开了……”

  “父亲去世时,我们兄妹五个都还小,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他去世后,整个家庭全靠母亲支撑,国家会定期给我们发放抚恤金,直到我们成年……”姚云英接着说。

  英雄虽远去,精神照后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姚云英选择了从医,她的丈夫、儿子、儿媳也都是医务工作者,她的侄子们也有当医生的。“传承他的职业,这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和告慰。我们还约定,等疫情过后,就去坦桑尼亚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抚摸着父亲的照片,姚云英眼中充满期待。

  他乡埋忠骨,江河念英魂。祖国从未忘记,家乡也不会忘记。每到重大节日,中国驻坦大使馆工作人员都会前往中国专家公墓缅怀像姚祥文一样为支援坦桑尼亚殉职的英烈们。去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市相关部门还对姚祥文家属进行了慰问,并送去慰问金,感谢他为援非事业作出的贡献。他的名字不仅刻在了万里之外的纪念碑上,也刻在了中坦、中非友谊的丰碑里。

  四染疟疾,他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

  李东山,原临汾地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1985年11月到1988年2月,曾作为山西省援喀麦隆医疗队第3批队员之一在吉德市马约卢蒂州医院工作。

  “他属虎,在他出国时,我给他带了一只布艺小老虎,还给他带了一包‘乡井土’……”时隔多年,李东山的老伴金锡莲仍清楚地记得当年送别丈夫的情景。

  “在父亲5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援非的两年零三个月是他最难忘的时光。他说,能代表中国医疗队、代表我们医院执行援非任务,感到无比光荣。”虽然父亲已经去世10年了,但同在市人民医院工作的李娟依然记得父亲谈起援非时的神情。

  在大家的记忆里,李东山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常说医者无小事,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非常耐心细致。在非洲工作时,有一天,儿科门诊来了一位年轻妇女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孩子情绪烦躁,张口呼吸呈吸气性喉鸣、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眼看就快窒息。李东山凭借丰富的经验诊断其为急性喉炎、喉头水肿、喉梗阻,于是迅速抱起孩子直奔手术室,与队员们一起为孩子实施了气管切开术,通过紧急救治,孩子转危为安。喀方医护人员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中国医生医术高明。

  李娟说:“父亲常常教育我们,‘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不分肤色,不分国界,只要病人需要,就要义无反顾冲到最前面。’父亲的教诲深深影响着我们,如今我们子孙两代中有多人从事了医疗工作。”

  喀麦隆北方省是疟疾的高发区,尽管援非队员们千般小心,也时常有人会被感染。在喀期间,李东山先后四次感染疟疾,病发时,会感到浑身酸痛、发热无力、肝区不适。为了不耽误患者看病,李东山和其他队员一样,感染疟疾后也不敢休息,白天忍受着病痛坚持上班,晚上回到住处才让同事们帮忙输液治疗……

  时光远去,岁月留痕。古稀之年,李东山退而不休,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撰写了《情系喀麦隆》一书,记录了我省援外医疗队队员们在喀期间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医者初心,以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为受援国人民提供医疗援助的故事。《情系喀麦隆》一书的出版,是李东山为市人民医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省、我市参与援非医疗工作的历史见证。

  两度援非,用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

  与李东山同批参加援非的还有他的同事眼科主任侯留新。在1988年2月结束首次援非任务后,1996年7月,侯留新再次披甲出征,随我省第8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喀麦隆姆巴尔马尤医院,直至1998年7月才回国。

  “姆巴尔马尤市位于喀麦隆中部,距离首都雅温得40多公里。那里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谈及两次援非经历,现年79岁的侯留新老人记忆犹新,“姆巴尔马尤医院是个州级公立医院。虽然那里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当地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我第一次去喀麦隆时,中国医疗队还没有专用的驻地,州政府就把当地最好的私人住宅租下来给我们住。当时,姆巴尔马尤医院只有一个医生,是州卫生局长兼院长兼医生,有一个医务总监、一个总管,其余全是护士。我们去了之后,医院规模开始扩大,科室增加到11个,每个科都配了一个医生。由于病人很多,我们经常要连轴转,白天出门诊、做手术、晚上跟急诊,队员们经常带病出诊……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交口称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每逢当地有重大活动,我们都会作为尊贵的客人被请到最前排就座。”

  由于当地车祸事故频发,外科、骨科、急诊科的工作量很大,外科手术感染传染病的风险也大,但医疗队员们却从未因为怕被感染而退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治疗效果立竿见影。通过一例例危重患者的成功救治,彰显了中国医生高超的医疗水平,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问及为何会二次援非,侯留新表示:“作为一名医生,学习‘白求恩精神’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都会挺身而出,为党争光,为国家争光,为医院争光,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从不畏惧,因为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电影《战狼2》中,当结尾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字幕时,许多人心中都会升腾起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这种情感对于有着两年多援非经历的朱江川而言,显得尤为强烈。

  朱江川是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他作为中国(山西)第14批援喀麦隆医疗队队员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妇儿医院工作了两年多。

  对于许多70后来说,对非洲的记忆源自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朱江川也不例外。“没想到有一天,我能有机会真正走进非洲,去了解那里的神奇、感受那里的温度,并代表中国为非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朱江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朱江川的思绪回到14年前,在喀期间,他们救治了许多病人,也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真诚和热情。记得有一次,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因为发热,在家吃药效果不好,家长就把他抱来让中国医生诊治。经仔细检查,发现他不只是单纯的疟疾感染,还有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在使用国产的药物免费为他治疗一周后,小孩痊愈了,他的妈妈眼含热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虽然当地物资匮乏,但对我们没有丝毫影响,因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祖国,国家会经常通过远洋轮船给我们运送物资和药物,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回忆援非时光,朱江川感慨地说,“在国内生活时并没有太多感受,出了国才能真切体会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对本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朱江川还清晰记得,在非洲时,有一天晚上,两位华人遭当地武装分子抢劫,被歹徒用枪打伤。当他们被送到医院后,中国医疗队所有队员都守候在旁边,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两位同胞激动地说:“看到你们,感觉就像回到祖国,心里特别温暖、踏实!”那个时候,大家才深深体会到生活在中国是多么幸福、安定,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我们医疗队的车上贴着中国医疗队的标识,当出现突发事件或者特殊状况时,我们会受到许多特殊的待遇和照顾。在非洲,我们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医疗队’。当地的人听到这句话,会对我们特别热情。”朱江川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国家几十年如一日援非工作的成果,也正是一代代援非人的付出,使我们与受援国之间缔结了历久弥坚的中非友谊!”

  接力援非,“青春战队”逐梦前行

  “我宣誓:我们将牢记援外医疗光荣使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白衣携春意,天使再出发。在4月21日的出征仪式上,11名援非队员面向国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这是我院第五次执行援非任务,也是我院首批整建制组建援非医疗队。此次参加援非的11名队员都是按照省、市卫健委要求,严格审核、层层选拔的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本院青年骨干力量,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32岁。”市人民医院院长苏学峰介绍,“我相信我们的队员一定能传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始终牢记‘白衣外交官’的职责与使命,继续在非洲大地谱写人间大爱,绘就援外华章,让中非友谊之花更加绚丽夺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正如援非队员郭秀娟所言:“行有涯,爱无边。医生是有温度的职业,与情有关,以爱相传。只要祖国需要,患者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奔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他们送去安康。”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全体队员都会向所有援非前辈们学习,心怀国之大者,胸怀仁爱之心,除患者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播撒爱之火种,传递心之友谊。我们将与非洲人民携手并肩,在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的同时,用优良的作风、专业的医术,全心全力为喀麦隆民众的健康护航,为临汾争光,为山西增色,为中国添彩。”队长郭晓亮信心百倍。

  接过神圣的使命,许下庄严的承诺,扛起时代的责任,11名援非队员已于4月24日抵达喀麦隆姆巴尔马尤医院,在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我们相信,他们的付出,定会为临汾援外事业标注新的高度!

  我们相信,他们的努力,定能为中非友谊之花增添一抹靓色!

(责编:阴豪、郗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